前几年高歌猛进的寿险行业今年正式步入低谷。一季度,寿险公司原保费下滑16.91%、规模保费下滑7.97%。其中,原保费是2012年以来首次下滑,规模保费则是延续2017年以来的下滑态势。
多位寿险公司高管称,行业层面不存在流动性风险,但不排除个别公司有流动性压力。同时,他们认为,行业走到十字路口,各家公司股东需要重新审视战略目标。
前十大寿险公司六家保费下滑
一季度,寿险公司规模保费为1.44万亿元,同比下滑7.97%,相较去年一季度,少收入1200多亿保费。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行业层面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但不排除个别公司压力较大。
“寿险行业的流动性,主要看几家大公司,如果大公司没问题,行业就没问题。”泰康人寿一位高管分析称,尽管一季度部分大公司也有下滑情况,但现金流都很充裕,远远谈不上流动性问题。
数据显示,一季度前十大寿险公司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其中6家保费负增长,包括国寿-6.81%、安邦人寿-49.26%、华夏保险-13.02%、泰康人寿-6.44%、人保寿险-17.47%、太平人寿-4.70%。
其中一家公司分管风险管理的副总经理介绍了该公司没有流动性压力的原因:一方面,虽然一季度保费下滑,但经营现金流为净流入,流动性不成问题;另一方面,公司资产中大约有10%的流动性资产,即使有临时的流动性需求,也完全可以应对。大公司的现金流相对充裕,一般用不到资产变现的方式。
华夏保险一位高管称,保费下滑只是结果,这个表象下实际上有多个积极变化,比如,保单量增加,件均保费降低。他表示,此前在快速返还等刺激下,一季度大额理财保单较多,但今年理财险期限拉长、保障产品销量增长,这是从理财转向保障过程的一个体现。同时,内部渠道调整、业务结构调整正在按部就班进行,预计上半年销售队伍也将适应调整到位,保费增速将会逐步好转。
个别中小公司流动性承压
与大公司相比,中小险企流动性压力更受关注,记者采访的大中小型险企高管都提到,不排除个别中小公司正面对流动性问题考验。一些险企前几年通过银行或网络渠道销售了大量“短平快”的中短期产品,现在陆续面临满期或退保,这些现金流需求,靠长期保障产品新增规模暂时难以满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个别中小公司为应对流动性压力,此前已在寻求出售非标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也有中小寿险公司曾明确表示,在现金流存在严重缺口等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退出非战略性持有的项目,以满足公司现金流需求,确保公司的流动性。
多位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理论上,另类资产期限长、流动性较差,出售或转让的难度较高,不过也并非不可能做到。如果对应项目基础质量好,收益率不错,加上资产会有折价,也能找到买家。
而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寿险公司都在结合净现金流、综合流动比例、流动性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加强风险管控,并推出多项措施确保流动性充足。首先是做好日常监测及预估,对退保、满期给付等现金流出加强监测,定期压力测试,多维度评估流动性风险;其次,开发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对于指标超限或预警的异动情况,提前或及时制定应对方案,防范流动性风险;另外,在资产端加强配置管理,优化、盘活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可以在必要时通过债券卖出回购、对资产有机会的变现等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
保费负增长考验险企股东耐力
同时,多位人士提到,对于目前的寿险行业来说,保费负增长、流动性都不是问题,最根本的是各家公司在负增长下需要重新做好选择。
一位从业多年的中型寿险公司副总裁称,虽然监管引导行业发展长期保障业务,但可以肯定,并非所有公司都能顺利建立起长期业务模式。“虽然有监管要求,但管理层具体经营时,还要看董事会的要求,每个高管都背着KPI考核指标。”
他认为,负增长之下,如果险企能够忍受阵痛,将价值考核放在首位,加大长期期交业务的推动力度,虽然短期投入高、牺牲短期利润和保费增速,但假以时日,未来会有长期稳定发展。而如果选择要现金流和短期利润,只注重短期保费考核,则管理层势必难以发展长期期交业务。
“险企无论走哪条路,关键是看股东的意志,一些股东可能需要重新考虑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