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2021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出来了。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2.31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2%,与一季度5.0%、上半年5.3%相比大体稳定;一、二、三季度环比分别增长0.2%、1.2%、0.2%。
对于当前的经济情况的解读,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所言: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国内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交织,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供给约束显现,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
而近两周,全国遍地开花的新一轮“德尔塔”疫情,很可能让本来就不景气的四季度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抗疫和发展上做到“科学统筹”。本轮“德尔塔”疫情的传染性之强,给全国人民都上了一课。在秋冬季疫情卷土重来之际,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稳定生产生活市场、相关形势研判方面都需要加强。
而对于今年受伤害严重的企业,我们也在全力做好稳价惠企的工作。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中错误的“一刀切”减碳行为,予以纠正,确保冬季的能源供给。同时,也要努力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保障农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供给。同时,疫情背景下,营养防疫与民生改善的需求必然会使得随着国家对健康和营养的重视度与日俱增,蛋奶肉行业显然受益于此。
以乳制品行业为例,前几天刚刚公布季报的“伊利”就拿到了资本市场相当华丽的季报,当天收盘以后,伊利的总市值达到了2606.82亿人民币,利润增长31%,大大超出市场和机构的预期,对比蒙牛和飞鹤三季报的总市值2472.79亿人民币,这是最近一年多以来,伊利的总市值首次超过蒙牛和飞鹤的合计市值。
一方面,伊利产品结构升级明显。前三季度,金典有机奶、安慕希、畅轻的市占率居各自细分领域的第一。其中,金典保持30%以上的增长,金典有机增速超过50%。除此之外,伊利高利润(净利率约14%的)的奶粉业务的占比也从10%提升至14%。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伊利的全产品线发展,常温奶作为国内奶制品消费的第一大品类,伊利已经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截止2020年,蒙牛的常温奶市占率为28%,而伊利则高达39%。从ROE上来看,过去5年蒙牛的ROE在10%左右,而伊利则稳定保持在25%左右。无论是市占率还是经营效率,伊利都已经将蒙牛甩在了身后。
有趣的是,去年大火的张坤,旗下三款产品,伊利股份都进入了前十大重仓股。笔者常说,大佬们因为掌握的信息比我们更多,所以能够做出比我们更加理性的判断,所以关注大佬们的决策和行为,有助于我们自己判断决策。
张坤对伊利如此看好,在三大基金上重仓持有,说明伊利的优势不仅仅是各产品线均衡发展上。
寒冬将至,全球发展中国家都将集体面临着“碳中和”这面大旗下“限碳”的红线,工业转型在外部压力的推动下,短期表现为能源价格的全面飙升,而随着上游压力的增大,下游民生的需求,也必然是压力骤增,而我国的“猪路线”保民生的首要原则,则意味着全力做好保供稳价惠企工作。
如此情势下,就包含着张坤选择伊利的原因。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和企业盈利下行压力明显,且政策存在不确定性,选择的不仅是行业龙头,更是在选择国家对民生保证的信心。
奶,通常和蛋、肉一起说。笔者常常说的路线之争,在前一阵的恒大风波中已经渐渐分晓。
随着恒大等地产商逐步退出政府包税人的位置,“茅路线”的商品房不再是香馍馍,国家工作的重点逐渐变成了“猪路线”的保民生。腾挪出来的消费改善空间留给谁?未来与人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改善类、基础类消费品,不出意外,必然将取代许家印们的位置。
从茅路线变道意味着对猪路线的坚持。和房产税的风雨欲来一致的,是消费税改革的呼之欲出。
届时,中央会通过某种税收的形势,从中高端投资消费品领域巨头身上中提取庞大的税收。因此,才有了前一阵对于一些蛀虫侵蚀茅台海航的行为,中央重拳出击,因为他们就像偷逃了增值税的虫子,都必须要彻底从这两个国家税收体系中剔除。可以预见的是,类似于海航陈锋等人的股份一次性彻底清除,茅台袁仁国搭建的销售体系和价格体系,也会被逐步的彻底清理。茅台与海航的改革,长远来看,也是在践行“第三次分配”。
而这些富豪们为“茅路线”买单的钱,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之下,最终都会成为“猪路线”各种生活品集采的补贴,在这个物价飞涨的通胀时代,让老百姓怎么看猪肉都是在通缩,让老百姓买得起日常的消费品。
回到伊利的股价翻倍,看清楚了蛋奶肉的统一战线,也就明白了虽然投资民生类消费品肯定不会像当年炒房、炒科一样带来快速翻倍的收益,但无论是茅路线还是猪路线,都离不开国家对国内民生物价稳定的决心。
文/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