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障碍人群非常庞大,全球也庞大,WHO2021年发布报告目前全球听力障碍人口是15亿,预期到2030年是25个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小一老’。小就是生出来听不见,生出来1000个人里面有3个人是听力不好,生出来听力不好就讲话不好就会变成聋哑送到聋哑学校去,所以要配助听器,严重的要做人工耳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说。
中国庞大的听障人群数字固然令人惊讶,而助听器普及率不及5%、效果好但价格昂贵的高端助听器被外资垄断的现状同样令人揪心。为改变现状,8月1日,联影集团旗下联影微电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过产学医携手,共同推动听力健康行业创新发展。会上,联影微电子还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行业首款真正适合国人语言习惯的医疗级助听器产品uOrigin源,致力于打破外资对国内高端助听器垄断的现状。
“今天我们越来越长寿,我们希望老人要健康的老龄化,因此听力障碍就越来越凸显现代社会,这个老年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吴皓强调,“中国老年人听力干预比例4.7%,就是该配助听器的人里边只有4.7%配了助听器,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推动大家对听力健康重要性的意识这是很重要的。”
在中国,听力保护戴助听器的意识远未普及。“我国听损老人超过1.2亿,这些老人从发现听力障碍到配佩戴听器,间隔时间可长达10年,而95%的人并没有选择佩戴助听器。”联影高级副总裁俞晔珩介绍,“中国助听器渗透率只有5%,对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助听器渗透率则达到40%。”
不仅如此,中国的助听器产业发展也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助听器90%以上市场份额由进口品牌占据,国产品牌仅占不到10%,主要分布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医疗级助听器市场100%为进口品牌。”俞晔珩向记者表示。
此外,专业人才缺失,提供专业听力诊断、验配与康复方面的不足,也导致了大批量“抽屉式助听器”的出现。俞晔珩介绍,助听器买回去之后有3-6个月的康复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专业的康复理念和机制,比如专业的问诊、验配、咨询、康复指导等,患者的佩戴依从性就很低,康复的效果就会很差。“我们国家1999年才在高校设立听力学科,起步较晚,听力行业专业人才短缺。而好的验配师,好的技术和服务都需要专业性,这两点是我们领域目前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北京听力协会会长万敏介绍。
相关问题正在引起政企校多方重视。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当前,上海正通过出台实施新一轮政策举措,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联影微电子作为首次实现从芯片、算法到整机及软件系统的源头性、全链条自主创新的国产助听器整机企业,将积极携手医院、高校以及更多合作伙伴,产学研医协同发力,打破创新孤岛,培养行业人才,共同推动产业升维发展,让更多更广泛的听障人群更早受益。”
产学医携手“破局”的模式获得了业内认可。“得益于专家在联影助听器研发临床验证中给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产品得以加速迭代。未来,我们希望与行业协会、临床专家、听力学专家、高校学者、广大服务商合作伙伴,联动去做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管理设施的示范应用、源头创新与转化、标准制定、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健康宣教等,推动行业发展。”薛敏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系副主任张丽萍介绍说,在她访学过的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企业、医院、残联、实验室等各种机构都围绕在大学周围,楼上楼下沟通,教学、科研包括临床实践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交大希望以后和企业加深合作,让学科里新的想法,实验室成果能更好更快实现应用到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