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8.23分位居第一,连续7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方法以及2018—2020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今年最为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生态支撑领域用双碳行动指标取代污水处理率,根据各地双碳行动计划的制订与否,目标要求和实践成效进行记分,更好地刻画了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在碳达峰,碳中和前行道路上的举措和成效,明确了绿色发展的前进方向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宁波,合肥,无锡无锡因生态支撑能力提升重回TOP10,武汉受新冠疫情影响在交流服务方面受挫跌出前三甲益阳,临沧,随州,娄底,铜陵,雅安,昭通,眉山,池州,萍乡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宜宾成为最大黑马,从2020年的104名跃居2021年的第79名
曾刚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各分领域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龙头城市上海以及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宁波,合肥,无锡,长沙等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具备了较强的对全流域,对所在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尤其是上海,在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经济发展三个领域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得分均位列第一,龙头城市效应明显,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得以显著增强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表明,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宁波,合肥,无锡,长沙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贵阳,常州,南昌,镇江等40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玉溪,广元,衡阳,达州,郴州等35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荆门,六安,荆州,淮北,张家界等14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益阳,临沧,随州,娄底,铜陵等10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但2020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10分以上城市仅27座,不足110城市总数的25%,而2021年综合协同能力10分以上城市增至51座,达到110城市总数的46.36%龙头城市上海和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数保持不变,但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数量由2020年的34座增加到今年的40座,区域重要城市由25座增加到35座,地方重要城市由此从2020年的23座减少至14座,地方一般城市从17座减少到10座
根据消息显示,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骨干人员联合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制组自201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已连续七年公开发布,国内各级领导,国内外专家,相关机构团体的关注和好评
针对长江流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加计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支出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许宏才表示,2018至2021年,累计下达长江经济带省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1321亿元,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直接补偿,并重点向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上游地区倾斜,增强相关地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