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很重要。哪里政策好、效益高、成本低,哪里有市场、有好设施,企业肯定去!”在7月14日下午举行的第十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坦言。
2004年6月,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今年,泛珠内地9省区进一步围绕“深化省际交界地区合作 促进泛珠区域协调发展”主题展开讨论并举行招商洽谈。
据了解,2023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已于7月7日举行,各方行政首长签署了《2023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纪要》。
会上,各方围绕“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协同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多式联运体系,构建高效畅通物流网络”“共同推进‘东数西算’,促进数据增值、激发数据要素价值”等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明确继续深化区域协作。
在当日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就“推动泛珠区域内重大战略联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主题演讲时表示,泛珠区域内拥有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要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联动融合,强化对接与集合效应,推动泛珠区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届论坛召开之前,泛珠秘书处组建了泛珠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研究课题组,聘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团队,用长达一年时间深度走访调研,形成了一份专题报告,为省际交界地区发展提供了路径建议。
《报告》对泛珠三角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2004年以来,泛珠整体合作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合作条件比合作初期大大改善;省际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统一开放区域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快速完善;联防联控的生态环保事业成效突出;共管共治社会事业合作稳步推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陈宣庆表示,泛珠省际交界地区发展,要充分借鉴长三角和京津冀“通武廊”区域一体化的经验。
“这些区域不但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工作也开展得很好,示范作用日益凸显。通州、武清、廊坊这三个地方合作建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等,创新了合作机制和模式。泛珠合作发展,特别在具体的交界地区,也可以作一些研究和探索。”陈宣庆在会上说。
目前,9省区已签订系列框架协议,促进交界地区的共管共治,稳步推进,建成了粤澳、粤桂、粤闽、粤赣、粤琼、湘赣交界地区等一批跨省合作示范区与合作示范园,提供制度保障的合作机制也不断完善。
以当前正在推动的琼州海峡一体化为例,广东正积极谋划建设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海南也将在紧邻徐闻港的海口国家高新区布局建设琼粤合作产业园。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要发挥示范区地处国家重大战略交汇点、广东海南相向发展最前沿等区位优势,尽快打通琼州海峡两岸经济联通的堵点,实现广东海南间资源要素联结、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突破。在释放粤西地区发展潜力的同时,实现海南与内地市场的进一步联通。
以农业为例,推进广东海南农业合作,将带动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初步估计,若海南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将新增近2700亿元的产值;若达到广东2021年水平,将新增5000亿元的产值。
迟福林建议,通过组建两省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规划设计专班,由两省组建特别投资开发公司、园区建设投资基金,支持港澳发挥资金、智力等优势参与园区招商引资、规划设计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
一直以来,省级交界地区面临不少瓶颈,泛珠三角区域不断探索合作模式,将为全国深化区域合作提供先行先试作用。
“省级交界地区合作主要有三大瓶颈:一是省际联动性不强、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二是市场分割、行政壁垒问题突出;三是省际交界地区离中心城市或主要海港空港距离远。”对此,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丁焕峰提出,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主题演讲时建议,目前泛珠三角区域硬件基础设施已有了较大改善,接下来工作重点在于体制机制“软联通”,建立统一大市场,扩大投资,共同发展。
“统一大市场,意味着产品流畅流动、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市场扩大。要素流动,不仅仅可以使各地区发展有更大动力,从长远来说,也是我们实现市场均衡和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条件。”樊纲在会上建议,内地9省份要重视和港澳的对接互补。“9+2”泛珠机制和其他合作机制相比,特点在于有港澳作为机制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区域合作,加大对外开放,使区域经济更好和国际市场接轨。